拂去心中塵

慧深法師

 

  譚日初老師出國旅遊,為我們這些已畢業四十多年的學生帶回精緻的小撣子,每位同學一把,老師疼愛學生的心,使同學們都感到無限的溫馨。

 

  撣子當然是用來撣去灰塵,讓我們所處的環境能夠纖塵不染,窗明几淨,只要「時時勤拂拭」,當然週遭的環境必定少塵埃│這是外在的。外在的塵埃容易清理,可是我們內心的貪瞋癡慢疑如果想拂去,談何容易?

 

  記得我初學佛不久,看到有一位居士向一位法師說:「法師啊!我如果有一串您現在掛在胸前的念珠,我一定天天念佛!」四十多年前,在台灣想要有一串小星月菩提的念珠已經不容易,何況法師掛的一串念珠是「特大號」的,這位居士不但沒提法師手上的小念珠,還特意說那串「特大號」的,真沒想到法師居然毫不思索的把胸前的念珠摘下來,雙手奉送給那位居士,而且向那位居士說:「既然居士有心念佛,不可反悔,我就成就您了!」我和那位居士都愣住了,但是法師還是堅持要那位居士收下好好念佛,當那位居士回去時,我對法師說:「他還是一位在家居士,又不是出家人,要佩念珠,要給也應該給小的啊!」,法師說:「這您就不知道了,他既然說有那麼大的念珠,就念佛,我們應該成全人家,如果只捨得給小的,不捨得給大的,如何去貪念?」當時我還在家,可是法師的舉措,至今還在我腦海中留下不可磨滅的印象。

 

  至於,瞋恨心嘛,雖然自己可以克制不和別人吵架,但是碰到某些觀點和自己不同時,有時還會為你的見解是錯的,我的才是對的,而和別人據理辯論一番,雖然不至面紅耳赤,但總還有「我的道理是對的,為什麼要認輸」的心存在

 

  記得剛學佛時看過一個故事:有個修行人知道自己的脾氣很大,實在很難改,自己想痛下決心,把動不動就發脾氣的壞習氣改掉,於是離開了大家,自己一人到一個無人的深山中去改變自己,有時心中模擬:如果人家對我怎樣怎樣,我一定不再發脾氣,再進一步怎樣怎樣,我還是決定不發脾氣。

 

  經過了一年,這位去修改脾氣的修行人,已經覺得自己有把握面對大家了,於是就下山回到廟裡去。為了警戒自己不再發脾氣,他還在自己胸前掛了一塊「忍辱戒瞋恚」的木牌,那些和他睽別一年的同參道友見到他都很高興,並且很關懷地說:「怎樣,以後你可以不發脾氣了嗎?」他很有把握的說:「當然」有人再追問:「真的嗎?」他回答說:「當然是真的!」再一個追問他說:「保險嗎?」他開始有一些不耐煩的說:「我說不會就不會,你真囉唆!」有人發現他的語氣已經不耐煩了,就對他說:「你看嘛!你的老毛病又要犯了……」這個人的話還沒說完,他終於按捺不住,摘下掛在胸前的那塊牌子,砸到那人的頭上去。唉!戒瞋恚談何容易。

 

  至於我得不到的別人也別想得到,你對我不好,我何必對你好……,這些愚癡的行為更充斥在你我的生活中。曾聽一位愛好攝影並參加攝影展的攝影家說:某些照片雖然是在某地拍的,但是你想循跡再去看這個景緻,已不復存在了。因為某些攝影家為了讓自己的照片成為獨有的,可以想辦法把場地給破壞了,推倒石頭,想辦法折斷樹枝……,於是你再到那個地方,再也看不到原來的景色│透過一棵婆娑的樹,可以看到瀑布流過一顆嶙峋的大石頭,激起飛濺的浪花的畫面,看看這個攝影家有多自私!為了怕別人也拍攝到好畫面而不惜破壞大自然的美,這種愚癡的心,豈配得上大自然的美。

 

貢高我慢、不謙遜的心、對人的不信任,老是疑東疑西都是我們心中的毒。

 

曾經碰到一個人,只要有人在互相討論問題就懷疑他們是在論說自己的缺失,甚至碰到甲就問乙有沒有說他的是非,碰到丙又問甲有沒有在批評他的不是,整天疑神疑鬼,而且只問一兩個人他還不相信,團體中有十個人他都想辦法去探聽這十個人,而且不是一次兩次,而是凡事都懷疑別人在說他的不是,弄得人人都走避他,可是他自己還是弄不懂人家走避他的因由何在。可見老是懷疑別人無異讓自己永遠處在老覺得大家都對不起自己的痛苦深淵中。

 

貪、瞋、癡、慢、疑是戕害我們的毒,外在的灰塵我們很容易發覺,而內心的這些毒,卻無形跡可尋,所以難以清除,會壞了我們的慧命清除這些毒素才是當務之急。

   

老師送的精緻撣子我沒有用來撣掉桌椅上的塵埃,而是收在衣櫃中,當我每天打開衣櫃,那把撣子就呈現在我的眼前,我會提醒自己:不只應該沖掉身上的污垢,換掉一身汗臭的衣服,更應該拂去心中塵,「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