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敬法

不論出家人或在家人,讀佛經律,必定要點香端坐,盡可能在大殿、讀書室讀誦。如受戒的人請出律藏來誦持,也要點香,而且恭恭敬敬坐著,如同佛就在眼前為我們說戒一般。現在很多人讀經時躺著、坐在床上靠著牆壁,或者坐在搖椅上面,顯得很放逸、輕慢,這表示對佛所教的經或戒律,沒有用一種嚴肅恭謹的態度來尊重。讀誦時隨隨便便,怎麼能全心全力依照這些道理認真執行呢?讀經是為了了解佛經裡的道理,或者佛的教訓,所以要在佛廳誦持。

捧經或捧佛像,或看到想請的佛經,都應該先把手洗乾淨再接觸,以免佛像、經典弄髒了。

無論事情再忙,進佛廳也要禮佛三拜,先靜坐一會兒,心中默念偈誦:「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念完後合掌,才將經本打開。誦經要用虔誠的心,假使一天打算誦一部普門品,或阿彌陀經,乃至一部地藏經,不能因為忙,進到 佛廳趕快打開經典,就飛快的讀完,速度很快,就像交差一般,讀完就 算誦了一部。我曾聽人說;「你讀那麼慢,我幾分鐘就解決了!」如果不是用很虔敬的心來念,誦經做什麼呢?飛快的速度讀經,往往不能細 心體會當中的道理,自然不可能由讀經達到改善心行的目的,這樣讀經就沒有意義了。忙碌的人讀經,可以每天少誦一些,例如把一部地藏經的上中下三卷分成三天誦完,或每天讀誦一品、兩品,讀的時候速度放慢些,用心體會其中開示的義理,比較能夠得到利益。

老修行者常說:「火燒楞嚴,水流彌陀。」持咒要快,心不會散亂;讀經要慢,像緩緩的流水,因為慢慢的,才能映入心裡,將字字句句的義理了解透徹。譬如西方極樂世界有金沙布地,有七寶池,我們觀想七寶池的樣子,池裡有八功德水。念到「七重欄櫃,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還想到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像百千種樂同時演奏。如果念得很快,頂多只是讓字溜過去,意思根本感受不出來。讀經要一字一句殷勤讀誦,用心體會,意義都能了解,所讀的經才能和我們的心相應,不能隨便讀過就算數。

有海青的人,誦經時最好穿海青。在家人應該將外衣穿整齊,出家人不一定時時刻刻都穿著海青,但是誦經時,至少將長衫穿著,比較慎重,不隨便。

桌上除了要讀誦的經本、供佛的香爐,以及照明的燈之外,不應該放自己要喝的水、吃的水果、餅乾或零食。有這樣的虔誠心讀經,比較能專注,心思也比較能夠深入經文。一邊喝茶,或一邊吃水果,還播放錄音帶聽音樂,這樣念經沒法子專心。有人問我;可不可以一面聽經一面念佛?答案是|不可以。因為聽經需要仔細將其中的意思聽進心中。

即使常常需要拿筆寫字,讀經時,筆也應該另外放。讀經作筆記,應該另外用經架放經本,不可把紙放在經本上面書寫。我曾經看過這種情形;請了一本經,有人要他寫字,他嫌桌面太硬,就將紙墊在經本上寫。紙放在經本上面寫字,筆畫透過紙,經本上雖然沒墨汁,但是印著很多筆畫過的凹痕,這也是對佛經不恭敬。

經書上面有灰塵,要用乾淨的紙張或布巾擦拭,不可以用嘴巴直接去吹。因為用嘴巴吹,可能會有口水噴上去,很不恭敬,何況有時嘴巴有不好的氣味。

讀完一部經,或讀完一兩品想休息一下,一定要將經本合起來,找個合適的地方,端端正正的放著再離開,不可以隨便放置。假使讀到某處要暫停,而經本很厚,一定要做個記號才不會忘記時,不可以將經頁的邊角摺起來,要用書籤或乾淨的厚紙夾著,上頭突出一點點。有些大部頭的經書,上面附有一條綢布線,可以用來夾在所讀的頁次。很多人拿點過的線香「香腳」夾在經書裡,這可能使香腳的顏色印到經本,讓經本受到污染。我們也不可以用筆在經本上做記號。

擺經本時不能放置得歪歪斜斜,應該端端正正的放在桌上,表示我們對佛經恭恭敬敬。

讀經時如果心中開始打妄想,也應該將經本合起來,靜坐或起來拜佛,等到妄想心沒有了再打開經典讀誦。

有時經讀了一半客人來(出家人的師長或出家戒臘比自己高的人,或者同學來了,不能不加理會,這時應該將經本合起來,然後在招待客人的地方接待他們,不可請客人到閱經的地方聊天,如果在家眾沒有其他接待客人的地方,則應先把經本收好。

經典放在桌上,就不應該與人說世俗話(像問起某某人的房子建得如何?問人家田園裡種的果實收了多少?也不應該在佛經前面說笑話。打開佛經,為的是要了解道理,了解出世間法,在佛經前放縱大笑,就將剛才所思惟、所了解的,給忘了一大半。

讀經的地方不只不能大笑,也不能在那裡吐痰或擤鼻涕,要打噴嚏,也應該用手帕或手掌遮住嘴巴,以避免口沫污染經典。

讀經對某段有心得,想記下來,應該在讀完後另外用一本筆記簿來寫。很多人一面讀經一面將感想記在經本,寫得整本都是字,這樣不好。

讀到某段經文很好,或一段戒律的宣說,或某某法師的開示很好,要抄寫下來,寫的字絕對不能潦潦草草。比如印光大師,或某某法師的開示,想要抄寫下來貼在牆上,一定要用端正的楷書,不可隨意用草書來寫,筆跡不能污穢不堪,一定要求整潔,不能前後參差,或者認為某句話不對而擅自更改字句。金剛經有些地方就被人添了字,也有人認為前面這樣寫怎麼後面不同?自己沒研究透徹,就擅自更改經文,這樣做是不對的。

凡是佛所說的經典我們都要如法供養。梵網經說;「凡是佛弟子常常以七寶無價香花一切雜寶作為香囊,盛佛經卷。」要用經櫥盛裝經典,不能將經典和俗書雜誌混在一起。梵綱經說:「假使我們沒如法供養,犯輕垢罪。」

經典破了,要趕快想辦法修補起來,使經本常保如新。

翻經書不能從角落翻,使書頁摺角,摺頁的經本,應整本捧起,不可粗魯的由中間拿起來,使經本亂糟糟,應該小心輕輕的一張一張翻。

端著佛經或佛像時,應該用兩手恭敬的捧到胸部以上的高度,不可以單手拿著經本甩來甩去;也不能捧經或捧佛像向人禮拜。因為佛是覺者,是我們的導師,佛像代表佛寶,經典是法寶,所以端著經和像時不能向人作禮;也不可以讓出一隻手向人問訊或打招呼,這時候將經本端高齊眉,就表示向人家頂禮或問候了。

在大殿裡誦經,手端著經本,拜三拜時還是用手端著,不能放在地上或蒲團,起身問訊時不必彎腰,將經本端至齊眉就好。曾經有人遇見法師來到眼前,趕快彎腰問訊,使手上的經典垂向地面,然後才直起腰舉經齊眉,這樣做是錯的。端著經本或請著佛像,尤其請佛像時,不應該向人彎腰敬禮。

敬法不只尊敬佛所說的經典,即使是衣缽也要恭敬。端衣缽,不能向人家敬禮,也是端衣齊眉就好,拿著錫杖也一樣。

誦經時不應該向人敬禮,將經本合起來才能招呼,表示對法的恭敬。即使對方只要和我們講兩三句話,也必須合起經書才轉身來和他們談話。當然這時候最好只談急要正事,無關緊要的話可以在其他時間談。

學佛的人應該誦佛的經懺,外道的經懺不可為人諷誦。有些出家人或在家人要求拜懺或誦某部經,如果不是佛教的經懺,像北斗經之類,應該拒絕誦念。

有些神學家知道佛經義理淵博,常常商借閱覽,或者學歷很高的人,對佛經有興趣,經典借給他們時,恐怕有些人會躺著,或靠著牆壁看,最好先對他們說明讀經時應有的禮節。

把經本捲成圓筒狀,或將佛經拿來隨意摺角或捲摺,這都不是學佛人應該有的行為,這種人不應該稱他們為居士或沙門。有正確觀念的人應該儘量避免不恰當的行為,因為對經本不恭敬也會受到果報。

以前一位太太有心學佛,經常在書房恭敬的讀佛書,先生是位教師,她很希望先生能親近佛法,所以用心循序引導,不敢一開始就推薦經典,只給些佛教的演講集,先生讀這類佛書時,都在臥室躺著看。對她的勸誡,先生不服氣的說:「誰說讀經一定要坐得端端正正?真要這樣我就不看了:」後來他寫一封信來間我,佛教是不是規定讀經一定要坐著?我舉個例子告訴他「教學生時,假使每個學生都坐得端端正正,非常恭敬全神貫注聽從教授,老師是不是會更加盡心盡力來教?假使有學生趴在桌上,叫他提起精神坐好,學生辯駁說:「我並沒睡著::」;有的學生托著臉頰,眼睛往別處看,老師見了,要求他坐好,學生說:「我在聽著呀!」老師對這種學生會有什麼感想?「法從恭敬中求」,假使把佛經隨隨便便當成小說看,不看了就隨意丟著,甚至伏在佛經上睡著了,這種讀法能好好思考書中的道理嗎?我學佛三十幾年的經驗是:當我想了解佛法,一定得坐好,集中精神看經,不是躺著去思考問題,而且須專注仔細翻來覆去的思惟;讀經時恭敬地集中精神,經中的道理才能更深入的了解。一本好的書,坐著或躺著看,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時代變了,以前的學生在老師面前,一定坐得端端正正,恭恭敬敬的。現在的學生和老師平起平坐,說話沒大沒小,老師說的話他都能接受嗎?我們由這例子可以略知一二。現在年紀大點兒的人都還有個習慣;長輩講話時,一定靜靜的聽。可是現在的小孩子,你說一句他回應好幾句,長輩所教導的很少全盤被接納。所以讀經時能夠非常鄭重,用全副精神,或隨意捲著,甚至看過就睡著丟了,睡時還可能壓到經書,將經本弄得一團糟。大家想想;誰能得到最大的利益?相信很容易比較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