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來十號」講解(六) /慧深法師講解 弟子王龍童記錄

六、世間解

  書本中說世間叫做五陰:色受想行識。在這五陰上頭,不要生起煩惱。但是請問諸位,假使你們去買棉被,會不會有煩惱?明明只是蓋的東西,講究的應該是暖不暖和,可是我們總要挑選色澤美的。有個出家人,大家都說她修行好,可是我看她執著在色上面。她不穿顏色明亮衣服,不蓋好棉被,她用的棉被,都要用墨汁染過,看不到漂亮的顏色。在過去,這是行得通的,而目前的布是出廠就染好的,要挑這種布料實在有點困難,由這裡來看,她心中還有顏色的執著心。我們現在要徹底研究佛法,所以要了解這一點。這位法師受邀到道場演講。人家給她準備黃色的被單,黃色的床罩,黃色的枕頭,她不睡,她說她要的是壞色。大家很感動,說這位法師真的很堅持她的原則,可是為她準備臥具的主人,真的坐立難安。不過我來看,如果不要分別色澤,自己買的盡量買壞色,不起貪心,但是到人家裡去,人家提供的棉被不用,寧可不睡覺,豈不是讓人家增添麻煩?人家還真不知道該到哪裡才能拿到染墨汁的寢具。如果要求以後大家提供壞色的寢具,這就比較如法。既然大家尊敬她,當然不會拿不好的寢具給她。寢具只是短期使用而已,眼睛一閉上,請問各位,還見得到它是青黃紅綠嗎?如果打坐下來,心中都是打妄想,分別色澤,人雖不動,心隨著世間法擺搖不定,豈是真工夫?

  我到了外國有個想法,鞋子的作用就是保護腳部。我穿的這雙鞋子,到了森林走了一趟,溼了,會縮水,到國家公園的大森林裡,我該怎麼走呢?我向大家說:「如果你們每天都要出來走,等一下出去,我要買一雙運動鞋。但是我要買的是顏色單純,型式不複雜的。」我穿著它,走得很舒服。如果為了身為出家人,布鞋一定要穿灰白色的,恐怕要多增加很多麻煩。色有形色,形色如人的胖瘦高矮,東西的大小長短方圓;表色與顏色,像青紅黃白是顏色;有人堅持,喝咖啡一定使用某種型式的杯子,否則認為喝咖啡沒情調。人家只有別種型式的杯子,你用的是不喜歡的杯子,你不高興。請問,他們從同一壺倒出來的咖啡,味道會因為杯子不如意,就改變嗎?可見形色沒必要執著。做到世間解,就能看破,能夠不被拘束。

  表色,如一個人的臉色,譬如某人臉色不好,瞪人、笑臉迎人、…。表色不是青黃紅白。對方丟來一張紙、一個杯子,表情氣憤,這是表色。能夠知道這些都是因緣所生法,了解以後,就算對方丟東西過來,我們會說:「某某人,東西不要用丟的喔!」不用生氣罵對方不情願拿東西過來。我們的心能夠放下,沒有執著,當然不會怒氣衝心了。

  買棉被,盡量要求買顏色淡薄的,不要華麗的,這是我的要求。但是有個信徒家裡製作棉被販賣,剩下一些布料,我說:「李居士,你那些剩下來沒有用的布塊縫一縫,做一條被單賣給我。」顧客買去的都是雪白或純黃的,剩下的布塊,別人不敢要,我要了,因為只要眼睛一閉上,我不會再看見顏色鮮不鮮艷。對自己堅持不要某種顏色的被單的原則,而睡不著覺,豈不也要難過好幾天?

  以上是對於色蘊了解而不執著。

  現在說受,接受。小時候生活困苦,或者現在家裡沒有任何長物時,有一點點享受的物質,就很高興了。臺灣沒有榴槤,國外運進來榴槤,能吃到青綠的也好,裂開的也不錯。但是到了泰國,榴槤的產地,我們又要東挑西選。可見人的受不是永遠不變,無常。

  我覺得世間上沒有任何東西可以引誘動我,讓我非吃不可,我對於受能看淡看開。有一大箱榴槤,我可以吃上一兩個,沒有榴槤時,我不去想它。有人在嘉義,聽說北斗肉丸好吃,其實吃不上兩粒,卻也開車到北斗吃肉丸。新竹米粉好吃,別處的米粉就不能吃嗎?我們還不是吃了一輩子?怎麼一聽說有新竹米粉,就一定要吃,不吃不可?眾生的受就繞著吃打轉。吃過新竹米粉,以後非新竹米粉不吃,這就難過了,有了執著。順道到新竹,買幾包米粉來煮,這當然很如意。如果不方便去新竹,吃吃別的也好。

  我從許多人身上發覺,多數人在受方面計較,他們只知道受有樂受、苦受的分辨,卻找不到一個苦樂分際的標準。一天兩百元零用錢才滿足,五十元看不上眼。當你知道別人每天有一千元零用錢,兩百元零用錢又嫌少了。對東西的看法,錢多錢少、東西好壞的感受都是假的,眾生因為在五欲中間追逐這些假相,永遠在六道中輪迴。心自在的人,沒米粉就吃包子,沒包子就吃麵,反正都是澱粉質,對受不起分別心,才不會有煩惱。

  對世間要了解,有東西不吃,硬是放著讓它壞掉,沒東西,硬是要追逐,這種受都不對。有一個老比丘尼,比我大三十歲以上,她的學歷很高,佛門裡面三刀她都會做,「剪刀」裁剪做衣服她會,「菜刀」上廚房她會煮會做好菜,「剃頭刀」更不用說,她能理得很順手。許多走動於寺院的女眾,都知道這位師父很能幹。但是,她能夠做到讓大家覺得她能幹,其他的法師也都很能幹。這一點讓大家非常欽佩,所以有女眾想出家都以拜她為師為榮。這位師父有一個堅持,她發願不吃好東西。現在,香菇是很平常的食品,臺灣到處充斥著。過去,香菇一定由日本進口,她發願不吃香菇,因為別人會設法遠從日本買香菇來請她吃,這個心很好。當時臺灣沒有蘋果,她也發願不吃梨子與蘋果。很多人都非常景仰這位師父,有好東西她都拿給大家吃。

  我知道大家對她很好,她有了好東西不一定自己吃,看著別人吃,她很高興。真的,我能有今天的度量,多少也是向這位師父學習來的。有一次老比丘尼到嘉義,大家很恭敬她,有個木材行的老闆娘,先生生意上與日本人來往,買來的香菇又大又厚,所以看到老師父來了很高興,她趕快用香菇煮菜。也拿出很稀有的蘋果要供養這位師父。當時臺灣連小蘋果也沒有,大蘋果還要有關係才能進口。可是這位老師父連一口也不吃,香菇不吃,蘋果也不吃。老闆娘一直懇求老師父吃,她說:「這種蘋果最貴,我切了兩顆蘋果,請您與您的高足吃。」老師父不吃,陪客的人當然也都不敢吃,老闆娘也不敢吃。偏偏老闆不在家,兒女們也不在家,她不能出去買別的水果。要求師父吃蘋果,師父的徒弟才說:「老師父堅持不吃蘋果。」說不吃就不吃,但是老師父沒想到一個問題,她不吃蘋果,老闆娘如果要出去買別的水果,店裡沒有招呼,沒人招待她,不出去買別的,她又一口也不吃東西,老闆娘實在下不了臺。老闆娘趕緊進廚房煮菜,裡面都放香菇。(記得我還沒出家時,有一次我到林內講經,他們都認為香菇最好,每樣菜都放香菇,那一天吃到讓我看到香菇就害怕,直到現在我對香菇還是缺乏興趣。但是到別人家裡作客,人家煮香菇,我還是吃了。)那位老師堅持不吃香菇,因為她在佛菩薩面前發願不吃香菇。香菇以外的菜也多少吃一些吧?她看到每樣菜都有香菇,香菇旁邊的菜她也不吃。

  事後我慢慢學佛了,想到自己要求自在,也應該讓別人自在。這次人家煮了香菇,我們吃一些,然後告訴他們「我不吃香菇」,「你用普通的水果給我吃,用不著為了我張羅那種名貴的水果。」這是對於味的方面,對物質的受,其實縱然自己要放下對物慾的享受,但只要別人不是無理的要求,要求你吃葷或喝酒,就可稍作變通,而不增添大家的麻煩,但是也可公開表明,你自己的想法,誠懇的要求大家滿你的願。

  那一天,那位老闆娘如坐針氈,就因為老師父不吃她認為最能表達對師父敬意的香菇與蘋果,因而很不自在。如果老師父能夠這麼想:今天我到她家去,就是要讓她了解佛法,不能讓她因為不必要的堅持感到難堪。

  我常常說:「只要眾生有痛苦,不論他是不是我的所認識所關心的人,我的發心就是為眾生,一定幫他們解決困難。」只要沒有分別心,對所有眾生都很有耐心,沒有愛怨貧富貴踐的分別,當眾生有難時你就會毫不遲疑的幫忙;人都有感受,但是將自己忘記了,這個受自然沒有分別。沒必要施與的財物或關注,我們用不著錦上添花;需要的時候雪中送炭。能夠轉變我們的受,將小愛化成大愛,就從這裡做起。

  「諸苦盡從貪欲起」,貪欲從哪裡起?舉個例子,當有人批評你說你對人不公平,有差別待遇時,你會辯說:我哪有對某個人比較好?你只是看到表面,他每次都不面帶微笑與我談話,我當然也不能面帶微笑對你;別人總是滿面笑容,我當然也笑臉以對。如果有人對人常常就是一張臭臉,看到人就以為人家要罵他,人家都對他不好。這種念頭一再反覆,一直想著,一直增強這種念頭,他的感受好比一直處在地獄中。」今天如果大家都能這麼想:「某人關心我,我也希望他關愛別人,我不覺得某人只能關心我,我是多麼希望他也能多照顧別人。」我們的心一寬廣,每天都會很快樂。我就一直用這種態度對待所有的人,這也是讓我一直覺得每天都很快樂,很安慰的地方。在受的方面,我們不要一直往自己身上考量,往外往眾生上多考量,對世間出世間的感受,一定不一樣。

  我們的「想」不一定正確。譬如,有人本來已經體虛怕冷,你卻認為天氣很熱,要開冷氣,結果他受不了,生病了,某人已吃得很飽,你卻硬要他多吃一些,結果把胃撐壞了。人總是很主觀的判斷一切。

  今天,我在樓上與盧醫師、盧太太談話,他們聽姜淑惠醫師的錄音帶以後,決定不再餵孩子吃牛奶,喝牛奶不一定很好。一般人認為孩子吃素,如果再不喝牛奶,沒有鈣質,沒有足夠的蛋白質,營養失調。有醫學常識的人,也會有這種想法。可見我們的思想,有著很多不正確的。今天我們這麼想,就要別人跟著我們這麼想,這是大家的通病。家人說:「你不吃什麼不行,沒營養。」他們是一番好意,但是用自己所想的來判斷,沒有用智慧分析。不同家庭背景的人,不同生活環境的人,如果他那裡只生長大麥,是吃麵類長大的,你卻要求他天天吃白米飯,豈不是個過分的要求?不過,我們總是認為自己的想法就是對的。假使我們能夠很客觀,知識領域更充實,想法就不一樣了。

  我常常說:「愛吃煎餅的人,你如果將煎餅的材料做成麵粉粿,他吃了也不高興。」愛吃麵粉粿的人,吃到煎餅,他要說:「為什麼要將麵粉煎成乾燥上火的餅才吃?」其實這兩種都是麵粉的製品,因為我們的想法不同,所以製出不同的東西,眾生就在相的上面,有著不同的想法,很多煩惱障礙,就是這樣引起的。

  「行」,我們的行為。因為我們的思想不正確,我們的感覺不正確,我們的行為就不正確。有人說:「你是看人撒味素的!你是看人下麵的!」這是行不同。一碗麵賣五元的話,賣給每個人都是放那麼多味素,下那麼多的麵條。但是,這個人常來照顧生意,就多放些麵條。眾生因為分別心,行為不同,怨妒心就生出來了,人家多照顧別人,我們嫉妒了;人家稍有好表現就得到賞賜,自己做的要死要活的,還得不到一點點獎勵,怨妒心也起了。

  以前有個老和尚,他有位在家徒弟,每次工作後到寺裡修行,被稱呼為半僧,就是半個出家人,除了頭髮沒剃除,其他各方面的言行思想,都與出家人相同。這個人有一段時間很少到寺裡拜佛,很少參加共修。有一天,有人看到他在風月場所,向老和尚說:「師父!你的眼睛看錯人了,真要讓你跌破眼鏡,某某人現在都在那種壞的場所走動。」這個徒弟到寺院來,從來不為這件事情提出解釋。有一天,有位在家居士,吃飽飯不想自己修行的問題,只想看看別人修不修行,就跟蹤他,看到他走進風月場所,立刻跑回寺,帶老和尚與大隊人馬到那裡去。老和尚本來很相信這個徒弟的修行,只是硬被拉著跑去。到了那個地方,門關著,他們敲門,徒弟很久才出來開門,這個吃飽沒事做的人說:「你看!他躲在裡面不敢出來,走到這種地方,怎麼敢出來見你?」徒弟叫那些場所的女服務生出來,穿著海青,排著隊迎接師父。大家出來了,徒弟向老和尚說:「真對不起,本來我打算訓練到她們拜佛、繞佛、課誦很如法時,才請師父來。現在還沒教好她們,師父來到,我實在不知道該怎麼辦?如果她們的言行有不如法處,尚請師父原諒。」他接著說:「這些女孩子實在可憐,她們因為家庭貧窮才來這些場所賺這種錢,我來這裡喝茶吃東西,還是付錢給她們,我要她們不要老是在這種工作場所賺錢,大家應該改變言行工作。這些人受我感化,都有改變。我教她們佛法與佛門禮儀,打算教好她們,再請師父來指導她們。」

  由這裡可以得知,有時候,親眼看到的行為不見得真實,可是,我們往往就要被外界的色聲香味觸法引導,我們的判斷有所錯失。所以,我們每說一句話,做一件事情,就要想想正不正確,要知道說出這句話的結果,到底厲不厲害?通常我們都是想怎麼做就那麼做,那是不對的。

  我在報紙上看到一則笑話,美國人集會,不是一桌一桌的坐著吃東西,準備的是雞尾酒會,吃些點心,喝一些飲料,有餘興節目。有一次派對中有人端著糕餅一邊吃一邊向鄰座的人說:「我告訴你,那個人竟然敢上臺唱歌,他唱歌實在難聽,好像鴨子的喉管沒割斷時的慘叫聲,難聽極了!」鄰座的人向他說:「對不起!她是我太太!」說話的人這回下不了臺了,鄰座的人是個大公司的董事長,他的太太唱歌被嫌棄了,怎麼辦?他只好辯解說:「其實,我想她的歌喉是不錯的,但是不知道是哪個人作的曲子,曲調太高,不合他的歌路,所以她唱成這個樣子。」鄰座又說:「那首曲子是我作的。」

  在那種場合要知道,歌唱只是個餘興節目,我們沒有勇氣沒有能力上臺表演,就要把大家的表演當作娛樂,那不是歌劇院的表演,要嫌棄人家時需要三思。這就是世間解。

  我自己也鬧過一個笑話。我在電臺很喜歡開玩笑,現在到道場來,有人覺得在大殿看到我很嚴肅,因為我在正式場合不苟言笑。以前服務於電臺時,如果電臺裡缺我一人,大家就覺得不熱鬧。我的臺長來臺時妻子留在大陸,他多年之後認識了一位來台時帶著兩個小小孩子的女士。娶她之前,他先說明不久之後他們要結婚,但是都是因為環境促成,所以不準備舉辦婚禮,只請同仁到他們家,喝喝茶,認識認識,我們還是恭喜臺長。過了兩、三天是記者節,記者們都很調皮,有些機關團體送獎品之外,記者會也準備了很多。結果,我有個同事抽到的獎品,是一件七八歲孩子穿的雨衣。他沒有兄弟姊妹,他也還沒結婚。他一抽到那件雨衣,那時候已學佛很久了,可是還是喜歡開玩笑,嘴唇皮不饒人,我對他說:「我告訴你,這種塑膠的雨衣,放久了會風化,損壞。你家也沒有侄兒,我看你趕緊去娶個帶著七八歲的孩子的婦人,才能穿這件雨衣,要不然這件雨衣怎麼處理呢?」當時實在沒有別的意思,隔壁有個同事對我說:「喂!說話要有個分寸!」那時我們的臺長就坐在我的對面,我向旁邊的人說要趕緊娶個帶著七、八歲孩子的婦人為妻,好穿那件雨衣。諸位想想看,我當時沒顧到臺長前幾天才請我們去他家喝茶,他的新太太就是帶著七、八歲的孩子。有時候我們實在沒有心造業。業造下以後,每次看到臺長,我真是覺得無地自容,我沒有譏諷的意思,話講出來了,又遇到那種因緣,成就了不好的行為。所以我奉勸大家,做事說話之前千萬要三思。當時每天我都要與臺長見面,不上班不行,看到臺長,心裡頭很難過,難過了很久,那還是無意中造成的錯誤。

  有時候我們真的沒有某種意思,卻得罪了人。有一位道安老和尚在我出家後,特別開課為我說法,其他的人陪伴我聽法,是我這輩子的恩師。有一次他寫了《臺灣名剎》的書,也到全省各地巡迴說法,一面鼓勵大家購買這本書,我則隨著老法師擔任翻譯。有一天我們到了屏東,臺東來的信眾遇到我,當時我出家了,他們說:「耶,慧深法師,這回道安法師要到臺東嗎?」我說:「沒聽過老和尚提起到臺東的事情。」後來有個空閒機會,我向老和尚問起:「師父!我們打算到臺東弘法嗎?」老和尚說:「妳算計一下,我們一行十幾個人,要多少經費?我們浩浩蕩蕩的一團人到了臺東,臺灣學佛人少,如果沒有人訂購這本書,豈不要虧本?訂購幾本尚且不夠,何況沒人訂購?現在我們很缺少經費,沒人助印。更不能浪費經費。」聽老和尚這麼說,頗有道理,當時經濟很差。後來我對臺東的那位陳居士說:「我聽老和尚說,他不想去臺東,因為臺東的信徒少,訂購《臺灣名剎》的人不會多,他的經費無法擔付起到臺東往返的開支。」你們想想,這句話有沒有毛病?沒毛病吧?這位居士回到臺東,立即寫了一篇文章攻擊,他說:「你們看看某些法師,有人的地方才肯去弘法,人少的臺東就不肯來,他沒有平等心。」其實老法師真的沒錢到臺東,我說的話有道理,真的是缺經費才不到臺東,沒想到陳居士竟然寫一篇文章,發表於《佛教雜誌》。你們想想看,從我學佛第二年,就跟隨老和尚,他教了我很多東西,我出家以後,竟然用這個來回報他的恩惠,讓人家在報紙與佛教雜誌攻擊他。這個佛教雜誌不只發行於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也有它,老和尚是常常出國的人,他的名譽真的被破壞了。有個寺院的當家師,看到這篇文章,立即叫我過去,說:「妳看看妳做的好事!」老和尚的徒弟,許多位是空軍高級幹部的太太,像總司令的太太,或某些少將中將的太太,大家看到我,就說我太對不起老和尚了,老和尚對我很好,專門講經給我聽,我卻那麼報答老和尚,她們都很氣憤。

  那時候我還在聽課,我向老和尚懺悔說:「師父!說那些話,我真是無心的。」老和尚對我說:「不理這一套!自在一些,妳又不是真正有什麼錯誤的行為!」這真是老和尚心量廣大。說真的,我們那一團人,真是沒錢到臺東弘法,假如整團人到臺東,只推銷兩本書,開支與收入真的無法平衡。這點意思,我曾經向陳居士說明,他故意隱瞞這件事,只說是老和尚因為臺東信徒不多,才不到臺東,還說是老和尚專找人多的地方去,才能拿到較多的紅包。一句好好的話,被人家故意歪曲,簡直不能入耳。

  這是發生在我自己身上的事情。

  一個學佛的人,行為應該怎麼樣?這是行的方面要注意的。

  在「識」的方面,第六識,我們的第六識,收到某方面的訊息,以為是對的,從另一方面得到的訊息,就認為是錯的,這個識非常重要。我在新加坡,有比較年長的長老,所以要海青穿著,一間一間寺院去拜年。新加坡的比丘尼、出家眾,都穿咖啡色的衣服,我從臺灣帶了一件黑色的海青去,我也去拜年了。在臺灣拜佛時,除了老和尚穿黃色的,大家都穿黑色的,以前沒人穿黃色的,在家眾拜佛也穿黑色的。有位老法師,俗姓與我相同,我們常去親近,她都叫我是「李仔」「李孫」,她不叫我慧深。有一年春節,我去她那裡幫忙法會。老法師是福建人,我能說福建話,所以她的信徒對我也很好。她叫我:「來!來!李仔李孫來!妳以後春節時,不要穿黑色海青!」我問原因,她說:「這裡的人都很執著,春節,大家都要穿黃色紅色的,好看,看到黑色的,好像看到有人死了,所以妳要向老法師拜年,不要穿黑色的。」大家想想看,這是不是在色澤上面起了分別。探訪朋友,朋友住院,我們探病,是不是要穿得漂亮?穿著漂亮的衣服探病,如果正好朋友斷了氣,大家瞪著眼看著你,說:「人已經死了,妳還穿那麼漂亮的衣服,還塗抹胭脂畫眉毛!」是不是這個人故意在朋友去世時,穿漂亮的衣服去探望的?不是。可是我們眾生意識上認為,有人死了,一定要穿黑色的衣服,表示哀傷悼唁;人家活得好好的,即使生了重病,你穿黑色衣服去看他,就是要招來楣氣。我們眾生於識上面分別。

  學佛的人能夠了解,因為要好的朋友病了,本來要來探病,只是來到醫院,碰巧朋友往生了,當然來不及把衣服換掉,胭脂擦乾淨……,能夠這麼想,就能善解,世間解就能做得圓滿。

  春節穿黑色的,平時拜佛也穿黑海青,拜佛豈不是比春節還不隆重?拜佛穿黑海青,並沒有什麼吉不吉利的問題。

  佛對世間的事情,每件都看得清清楚楚,很了解,不起煩惱,甚至有不好的地方,他能改變它。我們不能如此,我們的世間解,只是世俗法的世間解,與佛的世間解不同。佛對於世間的色受想行識,都了解透徹,非常清楚,絕對都沒有錯誤,所以稱為「世間解」。所謂「諸佛世尊善知五陰,故名世間解」。如果我們能夠這樣的話,我們也離佛不遠了。

  老和尚不到臺東,我們了解他的原因是經費不夠,總不能要老和尚走路到臺東吧?這是世間解的意思。《淨影疏》說:「世間解者,是化他智,善解世間,名世間解。」化他智是教化別人的智慧。這個孩子大家都說不動,為什麼某人一說就聽入耳?他有善巧方便,能夠化度別人。如果沒有智慧,逢人只會說:「不要吃葷的,不可以殺生!」沒有智慧的人,要他不吃葷的,要他不可殺生,他做不到;但是有智慧,開示到他了解為什麼不吃葷的?對身體有什麼傷害?眾生會怎麼來尋仇?他能聽入耳,自然容易受到教化。世間解非常重要,讓我們能夠看破放下,需要世間解,要教化別人,也需要世間解,沒世間解就不能度化別人。要人家念《心經》,稱觀世音菩薩聖號,但是自己對正確的道路和弘法的方法都不了解,沒有世間解,就不能教化人家。

  《會疏》又說:「世間出世間因果諸法,無不解了,故名世間解。」出離世間有什麼好處?人家會計較的事情,我們因為有跟一般凡夫不同見解而不計較,這就是它的好處。不是覺得在臺灣跟大家處不好,跑到國外去,就能夠少計較,與人和睦。在臺灣與人處不好,到美國去也一樣處不好,到蘇聯去,還是一樣處處與人計較而衝突不斷。所以出離世間,是你的心要出離,例如,並不是要人家不拿榴槤到眼前,以免引起貪吃的煩惱,不能吃榴槤時,榴槤擺在眼前,還是不生出貪念;就如你不能喝酒,要自己能克制,不要怪別人拿酒來引誘你;而在別人謗你害你時,你也不以牙還牙,這就是真正的出世俗。要人家不說事情,以免生氣,這是還沒有世間解。境界在眼前,還能夠不起心動念,這才是在世間而(心念、行為)出世間了。

  了解世間因果,處理事情正確有善果,處理錯誤有惡果。世間解就是說明,如來對於世間與出世間,種種因果法則,都了解非常清楚。

  佛所謂的世間解,是徹底了解每件事情,也都了解到百分之百。現在我們說的世間解,只是「阿斯匹靈可以治病」,對於它的副作用不了解。真正的世間解,是真正的,完全的,正確的了解一切事情。或許我們認為這點是辦不到的,但是八萬四千件事情中,我們如果可以了解兩千件事情,我們就可以減少造作許多惡業了。所以,我們一定要盡量努力求世間解。我們對世間的事、物看法與他人不同,這只是見解,不是世間解。稱為世間解,是對於世間法百分之百的了解清楚,沒有一點錯失,零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