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如來十號」講解(十) /慧深法師講解 弟子王龍童紀錄

十、佛世尊

  佛世尊應該是兩個號合併的,《成實論》就將它分成佛和世尊兩個,佛為第九,世尊為第十,現在是依《涅槃經》,合併佛世尊為第十號。

  佛,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一般人的想法,雕塑在大殿被拜的是佛,其實那是佛的形相而已。我暫且拋開書的內容,來講佛像的問題,用眼睛看得到的形相的問題。我以前學佛也有這種想法:某尊佛長成什麼樣子,某尊佛又是長成什麼樣子。甚至說張校長有張校長的臉相,吳老師也有吳老師的臉相,每個人的臉相不同。其實經裡面說,因為所有的佛都是三十二相具足,每尊佛的臉相都相同,只能從他們打手印或手上所拿的東西來分別,像藥師佛手上拿一座寶塔,拿蓮華的是阿彌陀佛,拿缽的是釋迦牟尼佛,不是看他們的臉相。其他的魚籃觀音、龍頭觀音,都只是應化身。其實,佛相都是三十二相,都一樣。

  每一尊佛的發願不同,但是都能到達佛的境界。阿彌陀佛發四十八願,藥師佛發十二大願,大家回去看看藥師佛的十二大願,和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十二大願申展開來,其實就是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他也是要讓眾生想要什麼就得到什麼,生病時能夠有應病良藥,種種需求都滿眾生願,他也是在成就一個極樂淨土。眾生偏偏有了分別心:生病的人不能念阿彌陀佛,怕被阿彌陀佛帶到極樂世界去了,要趕緊拜《藥師經》;消災就趕緊念觀世音菩薩聖號。別以為只有在家居士有這種執著,曾經有位師父在佛菩薩誕辰買供佛的花,雖然供奉的是西方三聖,如果是觀世音菩薩誕辰,他就將花移到觀世音菩薩面前;藥師佛誕,一定要將他買的水果,放在藥師佛面前,不能將他的水果擺在旁邊去。這是執著太深。

  佛已經達到滿分一百分了,零缺點,我們即使學習到九九點九九九,後面的九可以從臺灣頭寫到臺灣尾,還有一點點缺點,就不能稱為佛。身口意三業都沒有缺點,做到樣樣一百分,我們也是佛,與佛完全一樣。所以現在我們拜的只是佛的像。

  丹霞祖師有個典故。他看到大家拜著每尊佛像,對佛的道理不想了解,所以他在一個嚴寒的日子,請下佛像,劈成碎片,燒火取暖。人家認為他實在太大膽,怎麼可以毀佛燒火?他說:「大家這麼拜這尊佛像,我想燒燒看有沒有舍利?」住持說:「那是木雕的,怎麼會有舍利?」他說:「既然沒有舍利,大家又為什麼一直拜著它?」這句話我們應該了解,現在我們到底研究佛所說的道理所以拜佛,還是只拜佛的像?假使到了寺裡,跪下來就拜佛,如果有人說地面髒,請我們幫忙打掃一下,我們卻說:「我是來拜佛的,不是來幫忙掃地的!」假使大家整天都只是拜佛像,或是整天捧著佛經研讀,如果有人需要我們拯救,我們不去拯救,只是抱著經裡讀著,對著佛像禮拜,佛法的精髓我們沒有學到,是沒有用的。對於人生的大道理了解以後,他自己去實行;不只自己了解,還將這些道理教別人了解,也鼓勵大家一起來實踐,這樣學佛才真正有用。可是,現在我們總是將佛法當作佛經裡面的道理,只是拿來研究跟講解,這對人生一點都沒用處,其實這些都是世間要應用的東西。如知道抽菸對健康有害,我們不抽菸,也勸人家不抽菸,這是自覺又覺他。現在的人縱使將《金剛經》講得很好,將《彌陀經》也講得很好,出了大殿與講堂,所作所為全都違背了這些經典教義,這不能說是自覺、覺他。自覺,對於做人做事的道理,徹底的覺悟。覺他是自己覺悟以後用自己覺悟的道理去教化他人。

  有些人教人家是一回事,自己做的又是另一回事。我親眼看過一位醫師,病人肺病不好,一直咳著,他說:「你不能抽菸,抽菸對你的肺部很不好。」而他抽菸比那個病人還厲害,看一看病人,休息一下,其實就是躲到裡面去抽菸。他是用理論告訴別人,他自己並沒有覺悟。學佛的人也是一樣,告訴大家不要抽菸不要飲酒,但是炒菜時,認為不用些米酒菜不會香,炒菜也灑些酒,床舖下面也有一罈當歸浸的酒,問他「戒酒的人,怎麼可以飲酒?」他說:「我的手腳冰冷,一定要喝些酒才行。」這個理由絕對說不通,知道那種東西不好,一點點也不可以沾,故意找理由喝酒,說的是一套,做的是壞的一套,以為不要緊。可是某些東西可以開緣,酒不可以喝,只在某些情境下可以,例如:撞傷,有些藥粉一定要用酒去推行藥力,不是喝的,勉強可以開緣:以慚愧心懺悔心,然後以酒和藥來治病。佛法告訴我們,鑽漏洞,故意藉故喝酒,是絕對不可以的。佛是覺悟者,對一切事情都覺悟,「無量法門誓願學」,就是要讓我們對每樣事情都覺悟,我們覺悟的東西,不只是佛經裡頭的法,一定要包含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所有的事都能做得圓滿妥當,我們就能斷煩惱。

  四弘誓願倒過來講:成佛是因為具有無量智慧。過去我對佛的智慧,存著一個很大的問號。別因為我現在對佛服服貼貼,心服口服,就以為我過去就是這麼服氣的人。如來十號有個「正遍知」,就是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樣樣都知道,真讓我覺得佩服。好比用農夫的方法,佛能說出一番道理,用音樂的方法也能講,用任何方法都可以。佛經裡面最令我佩服的是,有很多比喻,遇到農夫,佛用農業的比喻,當事人自然可以理解。舉個例子,假如談到蘭花,國蘭我不會種,很多蘭花我叫不出名字,但是種蘭花的人,對這方面很了解。無量法門我們都要了解,種蘭花的常識要學習,語言方面,英語會,德國話也會,任何語言都會,與任何國家的人交談,甚至於醫學、科學、數學、音樂…,都不成問題。種植方面,蘭花會種,樹木也都會種,與種花的人交談就會很投機,四攝法中的「同事攝」,實行起來就很方便。否則,愛車子的人只談車子,對方愛花,彼此談不攏,路線不同,怎麼渡化眾生?這一點很重要。以前我在學校讀書,英語只求六十分,當時我認為,一輩子都不可能與外國人談話,考及格就好了。等到在新加坡弘法,慘了,不用英語還真不能與外國人說話;到馬來西亞,馬來人也要找我說話,要是我會說馬來話,一定可以講些佛法給馬來人聽,可惜我沒辦法說馬來話。

  法門無量誓願學,任何法門都要學會;有個想修行的人不能突破瓶頸。佛問他的職業是什麼?他說他是樂師,奏琴。佛說:「當你將琴絃調得太緊,如何?」他說:「聲音太急切,還可能斷絃。」「如果太鬆呢?」「太鬆就彈不出聲音。」佛再問他:「何時聲音最美妙?」他說:「調得剛好時,聲音最美妙。」佛就開示道:「有些人下定決心認真修行,任何事情都不做,只要專心學佛。結果不吃飯,不睡覺,用不著幾天就倒下了。有人三個月五個月難得念一次佛號,懶懶散散的。這兩種人都不得成就。」我們現在念佛念得勤,因為冤親債主逼迫著,每天不念一百零八遍,就要被那些冤親債主索命或報復,只好念佛持咒。等到冤親債主放得鬆些,可能就要忘了修行了。修行一定要有恒常心,佛就用這個道理,開示給那個樂師。用,能以這個道理教化別人,必須先學會無量法門。會開車的人,車子到底哪裡有毛病,要弄清楚,否則一旦發生問題,就解決不了。上一次我說過自己的一則笑話,在國外時,弄不清楚車子什麼時候要更換機油,沒看過他更換機油。有一天,我的車子走不動了,不明白原因,其實這之前有人告訴我要檢查機油,機油全變成了黏膠,該換了。我沒換過機油,等到車子開不動了,我才知道原來車子也要換機油。因為這方面的法門沒學好,對車子不只是保養不良,車子壞了可能傷了自己,也傷害別人。我講的是很瑣碎的事情,可是日常生活中,我們沒發覺這就是法。

  當年我在學校念書,要交抹布,當年沒處買抹布,只有將破的衣服布料拿來縫一縫。我看到人家怎麼使用縫紝機,也跟著學樣,縫了五層六層還加上幾層,針用不到三下,斷了,換第二支,又是三下就斷,我不知道縫紝機可以調整針與針之間的距離:薄的衣物要細針,間距也要小些;厚的要用粗針,間距也要大些。我也弄不清楚針要分粗細,以為一部縫紝機就是用一種針,沒學到這個法門,即使用了二十幾支針,一塊抹布也縫不成功;在座有醫生也有準醫生,他們知道動哪個部位的手術,應該使用哪些道具。我們不明白這些,以為一把刀子,一把剪刀,大小不拘,就可以為每個人動手術;烹飪也有烹飪的法門,茼蒿煮三個小時,還能吃嗎?我曾經煮過茼蒿,客人來了,一看,整鍋湯都是黑的,我沒學會這個法門。

  爬山或下山都各有法門,山裡住的人走得很好,有經驗的人說上山時腳要彎些,身體前傾往上走。不懂這個法門的人,做不到這個成績;我們每個人的頭髮看來都一樣,美容院的師傅看來,每個人的髮質就有著極大的不同…。我對每種事情都很好奇,很想學會。我觀察過美容師的作法,有的人燙三分鐘就將藥拿下來,有的人燙十分鐘,我問美容師:「那個人燙那麼久,是不是她花的錢比較多?」不是,原來她的頭髮燙三分鐘,藥拿下來,頭髮還是直的,不會捲曲;另外一種人燙三分鐘就夠了,太久,頭髮全部焦了。同樣是燙頭髮,卻有著極大的不同。我覺得釋迦牟尼佛,和其他諸佛,都會觀察世間的人欠缺什麼,怎麼能使眾生歡喜,阿彌陀佛的四十八願開演開來,內容豐富無比,所以,《無量壽經會疏》就是厚厚的一本。許多事情釋迦牟尼佛與其他諸佛都仔細的觀察過,觀察入微才能覺悟。我們不能做到這一點,做了十年二十年的工作,沒有用心在觀察各種事情上頭,沒心研究求進步,沒辦法做得好那些工作。愛迪生把許多東西觀察入微,某些東西怎麼做會比較省力省時,就發明了新東西來。這些發明的東西,或許還有一些缺失。但是佛的發明,因為研究到達零缺點,一定沒有缺失,沒有負面作用。
  我們總是在抽象的認識而已:佛的覺悟就是覺悟了生死的法門。但是,什麼是生死?一個念頭起了,這是生;這個念頭沒了,換成另一個念頭,前面的念死了,後面的念頭生了,這種心的生死很可怕。腳一伸,眼一瞪,這種生死比較不厲害。我們今天從眼睛張開來,開始起心動念:某某人種的蘭花很漂亮,他拿給別人,怎麼不拿來我這裡?心頭生起這個心,每次看到他,兩眼一直瞪著他,他卻偏偏不明白就因為他沒給我蘭花,只覺得我怎麼兩顆眼珠子瞪著大大的看著他。要是他早一點明白我的意思,也許早就拿一盆蘭花到我那裡去,免得我又瞪他;如果有人拿兩本書給我與別人,不先給我,就以為那人不尊重我,我比別人大,先給別人書,真是沒大沒小!這是眾生的心理,念頭生死不已,這個很可怕,伸腿瞪眼的生死幾十年才一次,那個不可怕。心念生死所造的業會帶到下一世去,這才可怕。

  曾經有人問我:「他是幾世前就死了,為什麼不去轉世呢?」執著,就因為執著。譬如某某人欠我五百元,其實我到別地方去工作賺幾小時就可賺千元,可是我等三天,也要他還我那五百元。眾生實在可憐,假如把這個心放下來,三天我們是不是可以去賺好多錢?我們放不下這個心,一定要在那裡等待,即使暫時離開了,以後遇到這個欠錢的人,也一定要向他索討這筆債,即使要一連好幾天買便當喝涼水,在外頭挨餓晒太陽,也要討回這五百元的債務,眾生生死的念頭可怕,就可怕在這裡,真的太愚痴了。甚至聽說臺中的什麼名產很好吃,其實嘉義也有這些東西,而且真的很便宜,偏偏要開車到臺中去買名產回來,車資超過買名產價格好幾倍,就因為一定要吃臺中的名產,有這個念頭生起,開車到臺中,花費車資,也浪費時間,就是要吃到那種東西。念頭生起,念念相續時,也是很痛苦的。

  所謂的覺,就是對各種事情都非常了解。我們要覺悟,無量法門誓願學。自己覺悟,自己得到好處,當然很好。可是自己覺悟了,不只不拿來應用,也不去教導他人或服務別人,這是沒有用的,如:學了醫,對醫術很精明,不但自家的人有病,我們不願治療,甚至於別人有病,也不願伸手救人。今天我們知道不可以殺生,就要讓人家知道殺生實在很不好。自己不偷盜,明知別人造了偷盜,必然受到貧窮困苦的果報,卻不去勸解要偷盜的人,不去覺悟他人,不去幫忙他人,也不是圓滿的作法。所以自覺以後,還要覺他。自覺又能覺他,還不一定是佛。我現在就在自覺、覺他,我將所知道的法傳授給各位,但是我的覺悟還沒圓滿,一定要到自己所覺悟的、覺悟他人的,所有方法與實踐,都達到圓滿,才叫做佛。

  對於覺行圓滿,還有一點要注意,我們自己覺行圓滿就是佛,對方是否覺行圓滿,不是必然的要求,當然我們要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有人問:「你說你覺行圓滿,你教化的那個眾生還沒覺行圓滿,你怎麼可以稱為佛?」不是這麼說的,就個人來說,他已經覺悟,而且做著覺悟他人的工作,他的行為上也都做得很圓滿,就稱為佛。

  現在,我們經常聽說有某些人常對別人說:你在幾世前曾經做過什麼事,還是在哪個朝代,你曾經做過什麼官……,以前的事歷歷如在眼前(國外有一位醫師也寫過一本暢銷書︱【前世今生】),我們不是大覺悟者,尚且有某種方法可以達到這個效果,佛怎會沒有。切除盲腸手術是個小手術,以前盲腸手術後,一個星期不能活動,現在手術後可以活動自如。我們有沒有想辦法,在手指頭斷了,只留一層皮,還可以將手指頭縫回去,讓它能夠活動自如?一般人認為匪夷所思的事情,在醫生來講,這是可能的。所以我們辦不到的,別以為佛就一定也不能辦到。因為我們尚且能知道幾世前的事情,又有些人知道未來,至於知道現在更是簡單,只要有智慧,某個人說他有些什麼感受,三天內就真的發生事情,他只是仗著每天念幾聲佛號,念多少往生咒,就有那種感受,他真的每天都在拚、在念,不是有所求的念佛,有些人就能預先感受到事情將要發生,幾天後就真的發生事情。我們不必問那些人是誰。所以佛的覺悟,對過去、現在、未來的眾生數有多少,非眾生數有多少,都能了解。佛教典籍中記載,有個外道問佛:「那棵樹木有多少葉片?」佛隨口回答十萬餘片,連個位數都說明白了。外道算不出來,不知道佛的答案到底對不對。不過他們還算有些小聰明,將那之後掉落的葉片收集起來,扣除那些葉片數,又問佛那棵樹上現在有多少樹葉?釋迦牟尼佛又隨口回答,真的與原來的數目,減除掉落的葉片數相符合,證明佛的確能知道眾生數目與非眾生的數目佛都能確切的了解。

  「有常法」與「無常法」佛也都知道。所謂無常法,如同天氣,何時下雨,何時刮風,何時溫度下降到幾度,佛都了解,現在以科學儀器,也大概可以預測。以前的農夫觀察雲霞,預測第二天的天氣好壞。佛知道這些有常無常法,不必像氣象局依賴儀器觀測。以前我到日本去,有一位能預知的人有一個夜晚要我出去看天,他說那兩天內會發生地震,第二天真的發生了有感地震,他只是觀察天上的雲,有這麼一點點天文知識,就能夠了解。何況釋迦牟尼佛,憑他的眼睛,我們用肉眼看,他用佛眼觀察,所以了解這些事情。佛在菩提樹下,了了覺知,故名為佛。菩提樹不是樹木,是指覺悟的樹,菩提樹只是個形容,我們坐到菩提樹下三十年,也許還是無知之輩。

  「佛的一切智慧成就,所以過去、未來、現在,靜不靜、動不動,一切世間了了悉知,故為佛陀。」了了是如同觀察掌紋,很清楚。佛經常說佛觀察一個世界,如同觀察掌中的菴摩羅果。我到過印度,詢問菴摩羅果是什麼水果,本來以為那是什麼稀奇的水果,印度也屬於熱帶,像臺灣盛產一些土番石榴,菴摩羅果就是臺灣的土番石榴。佛看世界好像看掌中的番石榴,多大多小,長成什麼形狀都看得很清楚。我們看這個世界,就無法看得清楚;我去印度旅行時,有人認為印度人沒衛生,手很髒,其實他們的手本來就是黑黑的,他們拿過的東西很多人不敢吃,旅途中休息時要從旅館帶食物出去才敢吃。我則是他們敢吃的東西,我也吃。他們將茶泡牛奶沖葉片,我沒因為吃它而生病。很多人到印度去吃了東西會拉肚子,只有我沒拉過肚子。我指著番石榴問印度的導遊:「那叫做什麼?」他說:「叫菴摩盧拉!」我相信他說的就是菴摩羅果。原來佛很慈悲,假使當地盛產柚子,他可能會說:「佛觀一世界,如觀掌中的柚子。」他用隨手可以取得的東西,每個人都能吃得到的水果來形容,因為他對每個東西盡或不盡、動或不動,都看得清楚,了了的知道,故名為佛陀。  

  「世尊」這個號更容易了解,因為他對世間所有都了解,大家都欽敬他,為世人所尊敬,故號為世尊。《成實論十號品》說:「如是九種(指前諸號)具足,於三界十方世界中尊,故名世尊。」前面從如來、應供、正遍知,直到天人師這九種,都具足,故號為世尊。其中如果還有一個不具足,還不能稱為世間共同尊敬的佛陀。前面九種都具足了,為世間所有都尊重他,因為他樣樣比我們好,勝過我們,所以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十方世界都尊敬他。佛是九法界共同尊重的,不只是人尊敬,聲聞、緣覺、菩薩三聖,還是不到完全具足的境界。我剛才說,菩薩是九十九點九九,還有一點點塵沙無明,還不能稱為佛,不能稱為正遍知,他還有一點點不知道的,還有一點點貪念,還有一點點嗔恨心,還有一點點煩惱,都不能稱為世尊,前面九種具足,才可以稱為世尊。九法界眾生都是佛所要渡化的,菩薩尚且需要佛渡化,才能將塵沙無明去除。也有人對等覺菩薩和文殊師利菩薩是不是一樣,心裡有一些疑惑。一般的等覺菩薩是九十九點九九,文殊師利菩薩應該是一百分,只是權充九十九點九九的人。

  還有,佛經的某些記載,在釋迦牟尼佛來說,提婆達多也是他的增上緣,他也是一位菩薩示現。看看現在的政黨,打人有時候只是作秀。一般的政黨成員不覺,所以越做越下去,佛因提婆達多的事情,讓大家明白那就是逆增上緣。我覺得我們的逆增上緣很多,應該要珍惜逆增上緣,譬如某人已經煮得很好吃的菜餚了,很多人都很讚賞了,如果還是有人嫌棄著,也許正因為這個考驗,我們的烹飪功夫更加改進成為一流的。但是一般人經不起考驗可能說:「不吃就別吃,熱要嫌,冷也要嫌!」我們的修養不到家,技術也就永遠不再進步。人家嫌太鹹,以後我們煮淡些,一來磨練我們的個性,而且磨我們技藝。所以釋迦牟尼佛說:「假使沒有提婆達多的逆增上緣,我今天就不能有此成就。」他將提婆達多當作菩薩。希望我們將社會上,嫌棄我們的每個人,都當成菩薩。我們學東西沒有嚴厲要求的人監督著,我們永遠學不好,所以每一個逆增上緣我們都要珍惜。有時候孩子是菩薩,徒弟也是菩薩,婆婆是菩薩,媳婦也是菩薩,弟弟是菩薩,哥哥也是菩薩,都將他們當作菩薩,一方面他教導我們懂事,他是菩薩,他一直考驗我們,刁難我們,他也是菩薩,能夠這麼想,每天我們都是在西方極樂世界。
  釋迦牟尼佛說,我們每一個人都有如來智慧德行,表示我們每個人都可以成佛。成佛以後,你的心如果永遠是如如不動,就不會再變成眾生。以最簡單的比喻,礦山裡面有二十四K的金子,純金,釋迦牟尼佛是已經將那些雜質都篩選掉了,只剩下二十四K的金子;我們不然,金子中雜有許多雜質;我們都有如來智慧德行,本性是金沙,本來金礦裡面的金沙可以鍊取得到真金,我們都不肯動一下手,或者篩兩三下就想要得到純金,而別人很認真的篩去雜質,他二十四小時就取得純金,我們沒把金沙篩選出黃金來,把寶貴的金沙像丟垃圾一樣永遠丟放到一邊,所以我們的如來智慧德行,因為貪嗔癡一直包裹著,裡面的金沙本來就很難篩選了,再加上這些雜質,想取得純金更是困難。一旦我們將這些無明都去除,得到二十四K金,將這純金丟到垃圾堆裡,拿出來,洗乾淨,它還是二十四K純金。《三時繫念》說:「列珠網於四生門戶。」為什麼?即使他是一隻狗,他的佛性也勝過我們。有一個道場有隻貓,每次打板就去叫醒眾人起來拜佛,這個是「列珠網於四生門戶」。有個人家養了一隻流浪狗,看到主人的孩子要跑到火車鐵軌旁,趕緊吠叫著,拖孩子回來。狗比人還不如嗎?有人照顧孩子,孩子跑出去玩,他尚且不知道。所以,我們能夠將無明都去掉,不論處在何種境界都有佛性。

  在大陸,幾十年前,有位居士被稱為半僧,他是位在家居士,在他的日常生活中,護守戒律,修行茹素,只是衣服不是出家眾的衣服,所有行為都是出家人的行為,結果有人發現他跑到青樓去,不齒他的行為。於是向他的師父說:「師父,那位半僧現在都到青樓去。」師父不肯相信。那些吃飽閒著的人就跟蹤他,發現他又進了青樓,就趕快通知師父一起過去在外面敲門,半僧知道師父來了,叫裡面的女孩子排隊迎接師父,而且都穿著海青,他告訴師父說:「因為我看她們很可憐,我拿錢接濟她們,來這裡講佛法給她們聽,勸化她們要改業了。還沒能教會她們佛門禮儀,本來打算等她們學會了佛門禮儀,要請師父授與皈依。」那些好事的在家居士很慚愧,不問是非吃飽閒著去抓別人的毛病。不過,各位千萬不要去做那位居士的行為,因為自己腳步還沒能站穩,想去勸那些女孩子,可能反要被那些女孩子拖下水去。他那是真的達到二十四K的境界,才敢去做別人做不到的事,行為一點也沒有被玷污,一點也沒有受到影響,真的是真金不怕火煉。我們這些人,一到那種環境中,行為就受到影響而墮落。大家都有佛性,大家都有金礦,但是金礦中雜了許多雜質,很難取得純金。努力去除那些雜物,就很容易取得純金了。

  有人舉出寒山與拾得兩菩薩,來人間示現修行人的問題問我。他們是菩薩遊戲人間的示現,但是他的遊戲人間不同於我們。以前,我以為他們還是像我們一樣裝瘋作傻的遊戲著,他們只是行為不拘束,並不是像我們,心隨境轉,如現在的人沉迷酒色或電玩…,寒山和拾得不是,傳記中說他們和狗一起吃東西。這顯示他們把人和狗看成平等,而不是像一般凡夫,認為狗是狗,人是人,有分別心。簡單的說,這是菩薩遁居在人世間,所有的行為比較不同於一般,比較脫俗,他教我們不要用一個人的長相或行為去衡量他是好人或壞人、聖人或非聖人。他們示現是個修行人。所以,我常說我們修行與否,只能自己體會出來,外面怎麼看都不要緊。
  像醫師伸出來的兩隻手,有哪一隻像是會開刀的手?與我們的手相同,肉也一樣,問題是他所了解的,與他為病人治病的作為,可以看出他的本事來。寒山與拾得,一個去為很多出家人做飯(好像永遠都是做最粗重的職事,不是講經說法),一個拿餿水來吃,和狗一起吃,他們並沒有惱亂其他的人,只是我們訝異他們的行跡:人與狗一起吃餿水,在那裡只負責煮飯的人,哪能有什麼成就?他們的遊戲人間,並不是當強盜、壞人,只是示現很自在很解脫。以前我也這麼想,有些孩子,狗吃一口,他也吃一口,和狗一起吃,很髒。其實狗也是動物,人也是動物,狗只是沒刷牙漱口而已,所以我們一直認為狗很髒。人有分別心,才會認為他們是狗,我們是人。在沒有分別心的人來看,狗吃過的東西,拿過來吃,並沒有什麼問題。所以寒山和拾得的行為超脫平凡的一般人而已。佛門當中告訴我們,像這種聖賢化跡在娑婆世界,我們要看他們的言行道德,不要看他們的相貌。

  菩薩從五分、十分漸漸修行,直到九十九點九九分,但是我們凡夫稍有放鬆,還是會往下墮。其實在座之中,有些人被點醒,他們過去生是出家人。今生我們出家了,不肯修菩提道,只是要做自了漢,自私自利,找個出家的飯碗就修自己的,這個很危險,很容易在袈裟底下失人身。不是今天學佛,佛菩薩就會加以保庇,「保庇」二字在我的字典裡不存在,要自己保庇自己,佛菩薩只是指示我們一條路,還得我們自己走去。假如今天我們學佛了,只是認為得一張證書,證明受過齋戒就好,這是錯誤的想法,應該好好修行才好。現在有些人利用到寺院修行,只是因為佛教徒好欺騙,去欺詐佛教徒,先是布施一些錢財,取得人家的信任,然後開始向在家眾或出家眾借錢,借得一大筆錢,拍拍屁股就走人。他們將來還是會墮落。身為出家人,以為出了家就有飯可吃,很難。

  最近一位大德曾經講過一句話,人家問他哪一種人最容易墮入地獄?他說:「出家人最容易墮入地獄。」他自己就是出家人。我不希望在家眾拿這句話辱罵出家眾,不要造這個口業。他這句話,是要讓出家眾有個警惕,別以為一件出家衣服穿著,就可以一天吃幾兩金子。假如自己不斷煩惱,不了生死,很危險。我常說我欠眾生很多,因為天天都有人拿東西給我吃,今生我寧願一方面好好修行,一方面找一些好資料,說出來,啟發大家,一方面則盡量將自己的習氣斷掉。並不是出家了,拿著一串念珠,就可以了生死。希望每一個在家眾也好,出家眾也好,不要因為今天有機緣,學了佛,會幾句名相就滿足。這其實不重要,應該趕緊將我們的習氣斷掉,才不會退墮。否則,要失人身很快速。不是在家出家去受受戒,就保證不會落入三惡道,一旦造了業也會失去人身,墮入地獄。

  我們先了解「如來十號」,就是了解濃縮的佛經。一方面我們要從古代大德的言行與談論中了解道理,不看佛經,不能了解佛教導我們什麼事情,所以佛經一定要看,才能了解很多世間法門該如何做。修行,不是吃飽飯就念佛而已,活在世間,還是要了解世間法,其餘的雜事不必談論。我現在很少看雜書,因為認為看那些書是個時間上的浪費。先了解一部經典,然後自己來實踐體驗,絕對不能不親自體驗。如世間法中學習做水餃,看人家怎麼和麵,他比我們有經驗,我們就仔細觀察,不會的地方就詢問,譬如該用高筋麵粉或低筋麵粉或中筋麵粉?然後看他怎麼做,跟著去做。我們還是要經過這麼一道程序。佛要修行三大阿僧祇劫,現在印刷術這麼發達,我們去請一部大藏經搬到經櫃裡面,如果我們不去閱讀、了解,然後身體力行,我不相信這麼樣我們就能斷煩惱,就能成佛,還是樣樣都要身體力行,將來才能有所成就。(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