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外出

  學佛的人都瞭解人身難得,既然得到人身,假使不好好修持,不知道哪一天無常到來,再要修持已經太慢了。雖然我們都在修持,可是遇到因緣可能會放逸,尤其現今是個花花世界的社會,今天這個朋友招呼到某地遊玩,我們去了,明天又有人招呼到某地買東西,我們也跟著去,那麼能夠用來修行的時間都浪費掉了。

  有一次打佛七,我向一位居士說:「你喜愛念佛,應該一有機會就參加打佛七。」他說他很忙,許多工作要做。我知道那位居士常常出國,故意問他今年出國沒有,他說:「有!剛剛從某個國家回來。」說到一半,他把嘴巴摀住,說:「我知道了,師父要我打佛七,我說沒空,所以故意問我出國沒有,我露出馬腳了。」其實,許多人修持沒時間,但是出去遊玩都可以安排出時間,是不是用得沒有意義?沒有價值?尤其有些旅遊團為了趕行程,一天到晚只是坐車來來往往,早知如此,不如不去。所以,不只在家居士,沒事時儘量不外出,特別是出家人,沒事更不應該遊玩購物。

  有時的確有事需要外出,身為佛教徒,不論是在家或出家人,外出時應該要有威儀。一個出家人,身上穿著代表佛教的服飾,假使行為輕浮,人家會說:「你看!那個出家人竟然那般模樣!」讓人輕視佛教,那我們就造業了。

  行走時要很從容自在。假使知道路上會塞車,寧可提早出門,提前半小時或一小時,在約定的時間之前到達,不必下了車還要跑步才趕得上,這樣很不妥當。佛教徒要「行如風」,走路像微風吹過一般無聲息。出家人跑步趕路,很沒威儀。在家眾也一樣,也許有人知道我們是佛教徒,我們走路如果很莊嚴,或許使人覺得學佛很好。佛經裡說到馬勝比丘外出托缽時,因為走路威儀莊嚴,舍利弗見了,覺得他一定很有修持,所以向他請法,才知道他只不過是釋迦牟尼佛的弟子而已,舍利弗尊者當時是外道,他想:既然一個弟子的威儀那麼好,他的師長必然比他還殊勝很多。因此成就了舍利弗和目揵連親近釋迦牟尼佛的因緣。不只如此,馬勝比丘到王舍城托缽,有一位長者見到他的威儀具足,心生歡喜,所以為僧眾建了六十房舍,可見出家人的威儀非常重要。

  走路時雙手不可以大幅度擺動,動作小些比較有威儀。

  兩個出家眾同行,不可以牽著手。我曾經有過一個經驗:二十幾年前台東沒人講經,我發心到當地電台講經,由於師長曾在當地弘法,有很多信徒,尤其女眾信徒很護持我。那時候除了台東以外,還主持雲林和嘉義的佛教節目,不是全省聯播,所以每星期一定要搭車,從台東往雲林和嘉義電台錄音。有位年長的老菩薩,見我要到公路局搭車,好意的邀我進去喝茶,我說:「沒辦法,我要趕車班。」於是她陪我一同走到車站。她對我很好,牽著我的手,幫我拿旅行袋。她的年紀很大了,當時我還不到四十歲,一個老人家牽著我,我不敢拒絕。但是走在路上,竟有人說:「你看!一個和尚牽著女人!」老菩薩認識說話的人,對他說:「胡說,她是女的出家眾。」不明白真相的人,豈不要誤會了?類似的情形不只在台灣發生,我在新加坡時也曾有過。有位比丘尼到市中心為學生買文具,因為人多擁擠,怕和我走散了,拉著我的手,馬上就有人在後面喊:「和尚牽尼姑。」其實我們兩個都是女眾。由這兩件事情,我覺得即使兩個比丘尼,或兩個比丘,甚至出家眾與在家眾一起出門,儘量不牽著手,各走各的以免引起別人的誤會,尤其有些外道,特別喜愛找機會譭謗佛教徒。雖然我是女眾,可能十有九個都以為我是男眾,因為看起來不像女眾。我走路不跑步,外出時,常常提醒自己是出家人,注意行為莊嚴。在家居士雖然很護持某個出家眾,對他非常恭敬,也不可以牽著出家眾走路。

  不但這樣,女眾比較會有的習慣:與出家眾一起照相時,牽著出家人的手。出家人穿著海青披衣,應該很莊嚴,照相時偏偏搭著出家眾的肩膀,這會使未學佛的人產生誤會。許多聽眾沒見過我,特意到寺裡遊玩,初次見面很高興,要求和我一起照相,我當然會答應,難得他們來。但是照相時,女眾經常要牽著我的手,或者搭著肩膀。相片洗出來以後,他們的朋友懷疑說:「妳怎麼和一個男眾牽著手?」大家應該要很注意,不要因為一些小小的行為,使人譭謗佛法。

  出家人走路,應該平視前方,不可以左顧右盼。因為轉頭旁顧,萬一與人撞在一起,非常不好。更有人撞上柱子或是踩到坑洞,都很失態。這不只提醒出家眾,在家居士既然學佛,也要避免發生這種難堪的事情。出家眾走路時也不可以玩笑,笑得很大聲,失了威儀。

  比丘故意和個女眾走在一起講話,不論並行或一前一後,或比丘尼和男眾一面走一面談話,都容易受人批評。若寺裡有事需要異性在家眾來幫忙,或者在家眾向一位異性師父請教佛法,都應該到寺裡的會客室,或一個公開的場所談論,不可以男眾和女眾前後跟隨著走,碰到不學佛,又存心譭謗佛法的人,更會增添他造口業的機會,這樣很不好。

  出家人在街上行走,後面跟著一個喝醉酒的人,或許他是你俗家的親人,你希望他回家去,在馬路上拉拉扯扯,別人不明白事情緣由,就會生出譭謗心;或者某人精神不好,胡言亂語,一個出家人應該避免和他走在一起,因為旁人很容易誤會他罵出家人。碰到這種情形,雖然我們有慈悲心,還是應該請個在家居士帶開,不可以和他走在一起。

  比丘不可以故意看女眾看得出神,不可以使眼色看她們,用邪眼,不正當的眼神看人。女眾也一樣,與人講話時應該正正經經。現在社會很開放,男眾和女眾講話無所謂,不過以不正當的態度看人,說不正當的話,當然要引起別人的非議。

  出家或在家人,與長輩同行,譬如和長輩一起上樓,我們應該站旁邊,請他們先上,我們隨後再走。在路上,也要表示恭敬,靠邊站,等他先過再走。

  現代社會雖然和過去不同,遇到婚喪喜慶,大多會請人來演戲,或表演節目,這些或許不是很正當的表演。出家眾遇到這種表演,如果駐足觀看,台上的人大開黃腔,甚至表演些不堪入目的動作,這就有失威儀。我們雖不必故意繞道行走,卻一定要目不斜視,腳步不停的走過去,不可站著看,才不會被人批評出家人不正經,即使在家居士也應該這樣。遇到這種情形,我們要自愛,使心清境不散亂。

  有人吵架圍著一堆人時,修行人不應該故意去看熱鬧。賭博的場所,也不應該停留,雖然我們不參與。

  看到一切動物,應該生起慈悲的念頭。梵網經裡說,看到一切眾生應該向牠們說:「你們這些眾生都應該皈依佛、規依法、皈依僧,遵守十戒。」看到牛馬豬羊等眾生,知道這些畜牲因為過去愚痴,造作了貪瞋痴的業,現在才會墮落。要對牠們說:「你們這些眾生應該發菩提心,將來趕快脫離三惡道。」

  進到熱鬧的場所,口渴或肚子餓,不要故意找賣酒的店鋪吃東西。有些佛教徒跟著旅行團出國,沒有適當的地方吃飯,就和別人走進專門賣雞、賣鴨、賣酒的店裡,要他們隨便煮個青菜給他吃。雖然在那裡也吃素食,但是一個出家人到那種酒樓,旁人會懷疑他也吃葷的東西。為避免別人誤會,修持佛法的人當然要少接觸那種地方。造作殺生的地方,我們也不要去,譬如現在有些自助餐廳,裡面擺了許多雞肉、鴨肉,假使出家人到那種地方,人家會疑惑為什麼出家人到那裡坐?惹來人們的批評。

  不正當的場所,不只出家人,在家人到那種地方,人家也會認為他一定很不正經,連那種地方都去。理髮廳也有從事不正當的營業,假使一個出家人跑到那地方理髮,也惹議論。除非在家菩薩已經行持到能夠感化人而不被外境拉走,發心到那種地方教化,則另當別論。有一位被稱為半僧的居士,大部分時間在寺院裡修持,除了沒出家以外,所有行為都已經和出家人一樣。這位半僧受到所有出家人和在家眾的恭敬,他雖然是在家身分,可是行持和出家人相同,所以大家都叫他半僧。有一段時間半僧居士與大家共修課誦的時間突然減少,有人以為他退失道心了。不久,有人在不良的營業場所遇到他,特地向寺院的住持說:「師父!您要多注意半僧的言行,我看他已經變了,一天到晚都在花街柳巷出入。」師父不相信,平日他到寺院來,看起來根本沒改變。

  有一天一些在家眾帶著住持師父去找半僧。大陸有些花街柳巷都是深宅大院,因為出入都是一些大人物,需要敲門、開門才能進入。這群人敲門敲了很久都沒人應門,最後半僧出來了,想不到門一打開,裡面許多女孩子穿著海青,排成兩列向師父問訊迎接。半僧居士說:「真慚愧!幾個月以來,我拿錢來這裡,找機會向女孩子說佛法,告訴她們來這場所工作,不只自己身敗名裂,而且會破壞別人的家庭,一個一個慢慢勸化。我在這裡佈置了佛堂,每天教她們拜佛,天天講佛法給她們聽。我想,等她們都學會了,才請師父來開示,使她們踏入佛門,好好修行。」那些女子被半僧感化、訓練,後來各個都能過著正常的生活。那些向師父告狀的人,覺得很慚愧:「我們都以凡夫的心,衡量別人的言行,真是不應該。」師父也很感動,半僧居士不但出錢,還不怕被誤會,來幫助這些風月場中的女子,教化她們。

  不過許多人腳步還沒踏穩,人家稍微引誘就陷進去了,想感化別人,恐怕自己定力不夠,反而被他們引誘,無法自拔。我們要有自知之明,仔細檢視自己,如果不是所作已辦,還是別作這種困難行徑,免得墮落其中。

  學佛的人,不管在家或出家,都有買東西的機會,我們不應該和商家一直講價,假使認為價格與物品貨色不相當,太貴,不買就好了。一個出家人在那裡討價還價:「這是拜佛用的,你算佛祖便宜些!」也許商人開的價已經很便宜了,或許他不是佛教徒,當然不肯賣便宜些。有時我們說:「人家才賣多少錢,你怎麼賣得貴了?」較不客氣的商人會說:「你覺得那裡較便宜,就到那裡去買吧!」這是不是很不好?有時因為我們出價太離譜,即使他們當面不說什麼,也許心中暗罵道:「學佛的人這麼愛出價,出得沒行沒情,這麼離譜!」所以不光出家人不要和人家極力殺價,即使在家居士也不可以說:「這是買來拜佛的,你賣便宜些!」我曾聽在家居士說:「本來他賣多少錢,聽說是拜佛用的,就主動減價了。」我們若覺得物品價值沒那麼高,不買就好,不要在那裡一直殺價,使人覺得厭煩。

  假使已經成交,雖然貴了些,也不應該退貨。有時在這家買了一斤十八元,隔壁家竟然只賣十五元,由於買的量多,覺得被多賺了很多錢,要求退貨。店家認為成交了我們還想要退還,當然很生氣,甚至口出惡言。我們已經買了,就高高興興的買,他說明過價錢,或者東西有瑕疵,我們也知道了,買了以後,絕對不可以因為隔壁攤子的東西較好,就向商家說:「你的東西很差,退還給你。」

  修行人需要東西,看了沒買,老闆知道我們修行,故意刺激說:「修行人怎麼看了東西不買?」很不高興。雖然沒翻動東西,我們只是問一問價錢不買,也許老闆較沒禮貌罵人,我們應該默默地走開,不要不甘心故意和他辯白,以免越罵越多,反而引來更多看熱鬧的人。我們學佛,應該要有智慧,沒修養的人罵我們,只要默默走開。不要動念說:「修行人就要白白讓你罵著玩嗎?」不要有這種態度。

  有些小孩子看到出家人會戲罵,或者見在家眾拿著念珠,也戲罵,我們不要用壞話回罵,應該逕自走開,小孩子根本不懂事,不要跟他計較。四種口業之ㄧ──惡口,我們應該徹底斷除。賢頓老法師曾有過一次經驗:春節時外出,有個小孩沒學佛,罵他「老和尚,好死了!」他不當作惡解,默默的走開。他認為一個人最怕老了無法安詳的死,能夠好死真是一件好事情。老和尚把孩子的話當成好話,絲毫不見怪。老和尚真可當我們的模範。

  假如明知某地很危險,就不應該冒險前去。譬如僅容側身走過的懸崖,或者是落石地帶,到那種地方如果發生事故傷亡了,其實由於我們過去生中造作了某些業因,現在遭受果報,卻不免惹人閒話:「你看!修行的人竟然也遭到不幸!」這原是一件平常的事,可是修行人遇到了,就錯認為是不可思議的事。不要說佛教徒,有些進香團去進香,車子發生意外,有人就說:「他們去進香,神明也不保佑他們!」可見學佛的人不可不考慮這問題。

  假使搭車乘轎子,不可以對出力的人討價還價,是計程車就按表付款。到大陸交通不便利的地方遊玩,乘坐轎子或滑竿不要討價還價。有些到過大陸遊玩的人說,很多轎夫邀他們坐轎子時,就對轎夫說:「你們跟我走,念阿彌陀佛,我就給你們錢。」自己不上轎子,用這機會度轎夫們念佛。如果真沒力氣走了,需要搭乘,我們不能要求降價,應該方便勸他們念佛,價錢方面則不要剋扣。

  在家居士拜訪親友時,除了談論重要的事情以外,不要談閒雜事,因為言多必失,無意間說錯話,或許造成挑撥離間,到不如一心念佛。

  知道對方已經學佛了,專程來問一些問題,我們應以正理詳細作答,使他對佛法更深入了解,而且要開導善法。有些人雖然常到寺院走動,可是一出寺門還找朋友喝酒、賭博,雖然平時也燒香拜佛,可是酒一下肚,不但正經事不做,甚至還流連賭場。我們要善加開導:「既然學佛了,這種事不要再做。」教他怎麼念佛,怎麼戒殺。假使他不肯聽,就不要多說,稍加引導就好。有時在家居士帶著親人到寺院,我知道他們愛抽菸,就說明抽菸的許多害處,善意的勸導,在我勸導下已經有很多人把抽菸喝酒的惡習改掉了。假使他的心意很固執,硬要他戒除,反而斷了他親近三寶的因緣,見機稍加引導就好了。出家人到人家家裡,或者回到俗家看親人,不可以和兄弟姊妹玩耍嬉戲,放逸失態,左鄰右舍看到了,甚至姪孫輩覺得我們出家了,行為卻和俗人一樣放蕩沒什麼差異,這就不好了,我們一定要具足威儀。

  在家眾到寺院,應該先到大殿禮佛,才見出家人。出家眾到別的寺院,初入客堂,應該頂禮知客師或當家師,一見面就要禮拜,這是禮貌。比丘到比丘尼的道場,只要向比丘尼問訊,不需向比丘尼頂禮,然後趕快處理好事情離開。

  進客廳或大殿,絕對不可以從門中央進入,除非門很小,只容許一兩個人走動。較大的門,左右兩扇都打開的話,一定要靠左或靠右進入,靠右進入則右腳先跨進去,靠左進入則左腳先跨進去。不是禮佛、誦經,不應該到大殿遊玩。有些人到了寺院,進大殿好像參觀博物館一般,一面看佛菩薩的像,一面遊玩,這是不好的行為。
  
  進了大殿應該禮佛,但不可以在中間禮拜,出家受過具足戒者一定懂得這禮貌。進大殿後,如果我們在右邊,就地在右邊禮佛,在左方,就在左邊禮佛,絕對不可以到中間。如果一位受戒較久的出家眾,道場的住持比你年輕,他一定請你到大殿中間的位置禮佛。沒人請我們,我們要謙虛,在旁邊拜。許多在家眾有個錯誤的觀念,以為不在中間拜,佛祖會看不到他,這是不對的。要知道,中間的拜墊是那座寺院的住持禮佛的地方,我們不可在那裡禮佛。有人進到大殿,就自己敲三下磬,表示他要拜佛。叢林的規矩,寺院有客僧來,常住客氣,在他禮佛時敲三下磬,表示對他恭敬;但是我們當客人,絕對不可以自己敲磬。

  到一個道場,不論出家或在家人,到各地參觀需要有人陪同,不可以一個人到處亂走。有些寺院住眾的寮房需要安靜,因為平時忙碌,一有時間就要自修,所以掛個「非請莫入」的牌子。能仁寺裡我住的樓上,外面寫著「客人來訪,請不要到裡面隨便走動」,但還是有人跨過欄杆進入。問他有什麼事情,他說只是走走瞧瞧。我們要遵守規定,沒人帶領,不可以胡亂走動。不應該去的地方,更不可以進入,尤其是男眾到女眾道場住眾住的地方,即使只在外面看書,也是不禮貌的行為。女眾到男眾的道場,更不應該胡亂走動,即使房間的窗戶沒關好,也不可以探視。不但出家眾要遵守這個規矩,在家眾也不應該因為自己是常客,就任意到處走動,即使和師父們都很熟悉,也不應該這麼做。要找某人,應該在客廳等待知客師為他找人來,有人帶我們到處參觀才參觀,否則要安靜坐在客廳。

  男眾居士不應該一個人到比丘尼住處,到了寺院,不可以在人跡罕至的地方和比丘尼談話。到比丘尼住處,應該兩位以上的男眾一起,事情處理完畢一齊離開。

  男眾不應該為比丘尼剃頭,反過來說,比丘尼也一樣。請教比丘,應該兩個人一起去。

  比丘尼看到比丘應該頂禮,比丘只要問訊即可。比丘尼看到居士,合掌問訊,居士之間,互相合掌問訊。

  學佛的人出遠門,應該要和朋友同行,朋友要挑選瞭解佛法的善知識。與壞朋友交往,他可能招呼我們到不適當的場所,譬如路過百貨公司,他或許邀我們進去逛逛再繼續上路,如果我們經常流連那種地方,或遊樂場所,這都是不好的。所以出遠門,不要和這種不好的朋友同行,即使到近處也一樣。

  一個佛弟子出遠門,都是為求善知識開示了生死的法門,出門才有意義;假使為了遊山玩水,回來向旁人炫耀到過許多地方,這是放逸。人生苦短,能夠修持的時間以經很少了,假使為了誇耀到過哪些地方而出遠門,非常不值得。

  出門途中見到的,都應該思考:這東西哪裡來,將來往哪裡去?一切都是因緣所生,將來都歸於幻滅。它的本體在哪裡?由什麼東西化成?什麼時候將消滅?每看到一項事物都這麼體會,將來一定容易體悟正道。譬如看到某種喜愛吃的東西,要考慮那也是耕種得來,通過喉嚨三寸以後,就化成不潔淨的東西,對這物質的貪念大概就會消失,因為知道它也是極平常的東西。甚至一株很美的蘭花,價值數百萬或數千萬元,我們想到它因為稀有才貴重,有錢人想出價多少就多少,其實這株花也只是草的一種。這麼思量,就比較不會將錢用來追逐虛幻的附加價值,而使用在較有實質意義的事物上。

  有人出外旅行回來,逢人就說某地很好玩,風景好,東西好。這會引誘人家打妄想。這些話題對修行沒有好處,應該講途中所感悟的境界。譬如我到印度看到當地的人住不好,吃不好,穿不好,於是感悟到比較之下,我們算是非常富足了。甚至有人在外面看到一個健康活潑的人,一不小心,掉落懸崖喪命,因此體悟世間無常。或者看到某個地方環境整潔,是大家共同維護的結果,不光是靠少數人的努力,由此聯想到建立西方極樂世界,要先從我們現在的環境整頓好。我們在外面,看到的每件事情都可以有所感悟,把感悟的境界說給人聽,或許可以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思想。譬如有一天我搭的車子,紅燈時停在三叉路口,突然看到一個父親,來不及穿外衣,也不管紅燈綠燈,抱著一個小孩子跑過三叉路口,害得馬路上的車子都要緊急煞車。仔細一看,那父親抱著個嬰兒衝到醫院裡。老實說,那情景使我忍不住掉眼淚。為什麼現在的子女常常忤逆父母親?不是大聲頂嘴,就是不照顧生病的父母親。而這位父親顧不得穿衣服,怕耽誤幾分鐘小孩子就沒救了,快步衝向醫院,希望爭取時間趕快治療孩子。我想:為人子女如果不曉得孝順父母親,實在比畜牲還不如。我常常將這種感受說給人聽。修行人在外面有所感悟說給人聽,不應該誇張見到美麗或好玩的東西,因為那會引誘人放蕩。將親戚朋友看不到而自己所見到的感言說給他們聽,這才對。我們都有外出的機會,假使都能夠依照學佛行儀來做,比較能夠如理如法。